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善感鄉發展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紀實
穿行在善感鄉的沃野鄉村,青山綠水間一座座宜居村莊鑲嵌其中,一片片承載著綠色希望的生態基地在田間延伸,一個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項目落地生根……
重慶彭水網(融媒體記者 趙 琴 廖 唯 周術軍)穿行在善感鄉的沃野鄉村,青山綠水間一座座宜居村莊鑲嵌其中,一片片承載著綠色希望的生態基地在田間延伸,一個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項目落地生根……
近年來,善感鄉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通過做大優勢產業、做精特色產業、做強加工產業、做實服務行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構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
如今,在善感鄉,“百花齊放”的特色產業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群眾增收的有效抓手,“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實現。
“一菜”添活力
成產業發展源頭活水
6月23日,在周家寨村的烏江畫廊農產品集散中心加工生產線(一期),安裝完畢果蔬加工生產線整齊列陣,蔚為壯觀。生產線旁整齊堆碼著一筐筐的白菜、土豆、黃瓜等蔬菜,幾名技術人員正在對生產線進行最后的調試工作。
烏江畫廊農產品集散中心加工生產線(一期),占地面積約20 畝,包括加工車間、停車場、道路及綠化等附屬工程,安裝果蔬加工生產線20條,項目建成后將實現日產能300噸,預計年產能12至15萬噸以上,預估年產值將突破1.6億元,實現年利潤3000萬元以上。
“從凈菜加工廠開始建設以來,周家寨村就有剩余勞動力參與務工,項目投入使用后,可提供200個以上的工作崗位,實現了周家寨村的群眾在家門口創收。”市農業農村委派駐周家寨村第一書記王濤說,烏江畫廊農產品集散中心將構建集加工、倉儲、物流、冷鏈于一體的供應鏈,讓群眾能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大紅利。
不只是暫時的就業,更有長遠的利益。
“我們以‘市場找主體、產品帶加工、加工促基地’為原則,推動凈菜加工帶動全鄉蔬菜基地發展。”善感鄉人大主席曾慶強介紹,今年,全鄉新發展蔬菜種植3000畝以上,其中蓮藕500畝,大棚蔬菜150畝,蔬菜示范基地1000畝,露地蔬菜1350畝,激發了群眾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
這幾天,在桂花村集體經濟的蔬菜基地,村委會正組織村民進行除草管護,蔬菜銷售不愁更是讓村民們干勁十足。“前幾天,摘了1000多斤黃瓜送到了凈菜加工廠,對蔬菜產業發展更有信心。”桂花村村民謝澤英說,將土地流轉給基地后,在基地務工10塊錢一個小時,既可以照顧家里,又能賺些零用錢。
“我們不僅要把烏江畫廊農產品集散中心建成一個具有特色的產業基地,更要發展成為善感蔬菜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成為延伸產業鏈的陽光產業。”曾慶強說。
“一花”筑風景
構建美麗田園新畫卷
盛夏時節,在農綱村蓮藕種植基地,500多畝荷花初綻,青山、村莊、綠葉和紅花,構成一幅絕美的田園山水畫卷,村民穿梭在荷田中忙著進行除草管護。
當地村民在農綱村蓮藕輪作基地務工。 融媒體記者 廖 唯 攝影
村民田永余平時在基地干活一天可獲得80元的收入,除此之外他還把自家3.5畝農田租給蓮藕種植基地。“從4月份蓮藕種植以來,務工收入差不多有了6000元。”田永余表示,像他這樣既在基地干活,又把農田租給基地的村民不在少數。
據基地負責人馮祥文介紹,蓮藕產業不僅帶來了就業崗位,還讓群眾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基地采用“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進行發展,做到農戶土地流轉有“租金”,基地就業有“薪金”,集體收入有分紅。“自基地建設以來,基地除草、施肥等給當地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務工費用已達到6萬多元。未來,我們希望能夠發揮基地以點帶面的優勢,發展農戶自己種植,我們免費提供技術支持。”
在帶領村民搞種植的同時,善感鄉還以花為媒,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升級行動,發展農文旅生態產業,植入“攝影、研學、觀光、親子”等多種業態。“今年逐漸完善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修建產業路、人行步道,沿線打造文化手工作坊,吸引游客在看蓮花的同時體驗民族文化。”
始于荷花,但遠不止荷花。
善感鄉加大對荷花產業鏈的探索,在農綱村配套建設加工廠,開發藕粉、荷葉茶、蓮子等產品,形成以蓮藕種植為核心,多元化發展的農文旅融合全產業鏈條示范基地。
“目前,加工廠正在加緊建設后,預計20天后能交付使用,屆時就可以采摘蓮子進行加工,邀請大家在賞花的同時,也看看我們的衍生產品。”馮祥文說。
“五機制”強動力
賦能鄉村產業振興
“油茶一年四季花果不離枝,消耗大量的養分,若不及時剪枝,造成枝頭密生,光照不足,容易衰老。”6月23日,在石盆村油茶基地,村民董澤清正在講解剪枝技巧。
董澤清怎么會出現在油茶基地呢?
原來,董澤清作為善感鄉人大代表,在今年,被鄉里推選為油茶基地的人大代表監督員,發揮人大代表服務職能,引導群眾支持產業發展。
董澤清介紹,作為人大代表監督員,既要發揮發展產業示范引領作用,還在產業發展過程種主動調節矛盾糾紛,并定期對油茶基地的發展進行日常巡視。
人大代表履職服務機制只是善感鄉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縮影之一。
據了解,針對當前產業發展過程中規模較小、基地分散,沒有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善感鄉出臺了建立鄉村產業發展機制的通知:
——推行“產業村長”制度。選取懂產業、懂技術、懂市場,具備一定實力的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致富帶頭人、本土人才,帶動村級特色產業發展,開展產業政策宣傳、產業技術幫扶、產品產銷對接;
——建立“產業專班”機制。由1名黨政班子成員、1名專家、3至5名鄉村干部、1至2名產業指導技術人員組成產業發展專班,采取“一對一”的方式指導發展主導產業;
——建立“黨小組+產業基地”機制。把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實現黨建引領產業發展;
——健全“代表履職”服務機制。人大代表以身示范,當好“政策宣傳員”、創業“示范員”、致富“指導員”,引導群眾支持產業發展,幫助解決產業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
——健全聯農帶農機制。用好用活“萬企興萬村”行動,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引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延鏈增值。
不只是“低頭種地”,更是“抬頭看路”。
“科學規劃產業發展,確立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各村結合優勢資源,形成了‘一菜、兩茶、多特色’發展格局,真正讓我們產業強起來,群眾的腰包鼓起來。”曾慶強說。
如今,藍圖已經繪就,一條高效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畫卷正在善感鄉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