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技推廣總站派駐巖東鄉河壩村第一書記王帥
把技術播灑在希望的田野上
重慶彭水網(融媒體記者 喻 琢 張玉婷)眼下正是春耕春播的好時節,3月18日,市農技推廣總站副站長、巖東鄉河壩村第一書記王帥正在河壩村的青脆李基地,開展土壤采樣和施肥技術培訓。
王帥,2021年5月被派駐到巖東鄉河壩村擔任第一書記。走馬上任后,他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的農業技術推廣到田間,播灑在希望的田野。
在市農技推廣總站工作期間,王帥牽頭重慶化肥零增長和化肥減量工作。全市化肥總量由2015年的97.7萬噸,下降為2020年的89.8萬噸,連續5年負增長;全市化肥施用強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擔任巖東鄉河壩村第一書記以來,王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通過把農家肥與復合肥合理配比,科學施肥,實現了化肥減量、產量增量。
“每棵樹平均減少了2兩的化學化肥用量,每畝地就減少了9斤化肥, 三千畝算下來就是27000斤。去年每棵樹產量約30多斤,今年應該可以達到40斤左右的產量。”王帥告訴記者。
鄉村振興工作與三農工作密不可分。農民怎么增收,農業怎么發展,農村怎么增綠,是王帥一直思考的問題。
而依靠著自身的技術,王帥與村支“兩委”一道,在全村發展起了3000多畝青脆李、600畝中藥材,100畝糧油產業地也已漸成規模。
王帥在開展土壤采樣和施肥技術培訓,探索青脆李標準化管護模式的同時,還啟動建立村級人才庫,通過回引、培訓,讓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
針對整個農村人才結構性空虛和短缺的現象,王帥主要把一些青年人才,有技術,有能力,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將這部分人的基本信息先收集起來。同時,針對從村上走出去的人,把他們的基本信息,現在在哪里工作,有什么特長,有沒有意愿回村發展,村上相關的一些產業有這個需求的時候,愿不愿意回村來幫忙。
按照這個思路,王帥逐一逐戶的跟相應的人聯系,通過電話的方式咨詢,然后把他的基本信息登記在冊,作為河壩村整個人才庫的基本信息庫。
“我們希望通過建立人才庫以后,回引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輕人來支援家鄉建設,更多的我們現在是想把他們培養成長起來,怎么扶持壯大起來。年齡大的這些老年人,我們現在也組織了五老工作隊,也相當于是我們人才振興的一個部分,這樣的話,我們的人才振興才是一個完整的結構。”王帥說。
說起王帥來村后帶來的變化,村民向徐兵感觸良多。
“我們最開始是沒有任何經驗和技術的,現在王書記來了之后,給我們進行了系統的培訓,培訓了剪枝技術、施肥。目前青脆李的病蟲害得到了一定的緩解,比去年同期的李子花要開得好一些。作為本土人才,我應該把我學到的知識和技術向全村推廣,讓村民把我們自己的產業發展得更好。”徐兵說。
當前,河壩村采用青脆李基地套種中藥材的種植方式,現在已經種植有500畝的天冬和100畝的百部,正在發展100畝的黃精種植。通過現有技術改良,包括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改善基礎設施,改進生產方式,調整種植生產模式,全力提高河壩村整個周邊的種植水平,增加老百姓的收益。
“農業產業發展要和當地現狀結合起來,扎扎實實地把村里的實際困難、遇到的難題把它解決好,這就是我們在鄉村振興中所能做到的一些切實貢獻。”王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