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脫貧快,得靠能人帶。鄉村扶貧離不開有思路、有闖勁的“領頭羊”—— 看三義鄉“產業村長”的致富門道
時節臨近立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蓮花村,19個羊肚菌種植大棚沿著山勢分布,村民們在大棚內外忙碌著。
據重慶日報消息 時節臨近立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蓮花村,19個羊肚菌種植大棚沿著山勢分布,村民們在大棚內外忙碌著。
“忙完這一陣,就等著三四月份采摘羊肚菌了。”自“受邀”來到偏遠的蓮花村,羊肚菌種植能手侯春均就扎根在了武陵山深處,讓羊肚菌種植基地一畝地產值超兩萬元。因為把羊肚菌“種”成了好產業,2019年10月,侯春均被三義鄉黨委政府聘為蓮花村的“產業村長”。
三義鄉是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產業扶貧難度不小。
“群眾脫貧快,得靠能人帶。”三義鄉駐鄉扶貧工作隊隊長王祖勛坦言,該鄉緊扣中藥材、高山蔬菜經果、特色養殖等脫貧主導產業,選擇懂產業、懂技術、懂市場,在相對應的村有產業基地,具備一定實力和奉獻精神的產業能人擔任“產業村長”,“‘產業村長’是榮譽性質,不屬于村支兩委實職干部,不納入鄉村干部考核,不領取報酬。”
在侯春均等幾名“產業村長”的帶領下,三義鄉村民脫貧致富的勁頭更足了!
產業扶貧資金折股量化
羊肚菌種植讓村民家門口上班
已與羊肚菌打了多年交道的侯春均,對這個產業的各種門道摸得很清楚。“如果光是種植,三義鄉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沒有任何優勢。”侯春均決定,要搞就要搞全產業鏈,三義羊肚菌產業才有前景。
2018年,侯春均帶著資金、項目,在蓮花村800多米高山上建起了羊肚菌標準化種植基地,鄉里則幫助他申請扶持資金,用于補貼建設羊肚菌產業基礎設施。羊肚菌種選育室、種植大棚、食品加工車間等一一落成,羊肚菌面、菌湯罐等產品研發成功,蓮花村羊肚菌產業初具規模。
受聘為“產業村長”后,侯春均覺得自己的擔子更重了:“不能光想著自己做大做強,還要想著怎么幫全村搞好產業,拓寬老百姓增收門路。”
為此,侯春均和鄉、村干部一起謀劃,將部分產業扶貧資金折股量化給村集體和村民。村集體占股30%,公司占股70%,村集體每年保底分紅不低于3萬元。
“靠著股權合作,2019年實現了頭年分紅,村集體和村民股權收益3萬多元。”蓮花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金輝介紹,雖然2020年的分紅還未結算,但肯定能超過3萬元。
當然,村民的收益遠不止于此。
羊肚菌從育種到采摘,需要5個月時間,這期間育種、種植、采收、烘干……各個工序都需要勞動力,包括30多名貧困人口在內的村民常年在基地務工。去年,公司給蓮花村村民的勞務支出就有15萬元。
1月27日,彭水三義鄉蓮花村,技術專員在羊肚菌種植大棚里為村民答疑解惑。重慶日報圖
“現在我們兩口子都圍著羊肚菌轉,在家門口上班了,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70歲的貧困戶王勝權笑著說,他們一家還在2019年8月搬離了建成于上世紀60年代的木房子,搬進了位于蓮花村安置點的一樓一底新房。
如今,三義鄉已有260余戶村民靠著羊肚菌產業鏈脫貧致富。侯春均又開始探索技術扶貧,從云南請來了在讀博士專門幫村民用生物制劑改良土壤,并免費提供菌種,“這樣,無需大棚,村民自己也能種羊肚菌,公司包銷路,一同闖市場,又能給村民增加一筆新收入。”
發展中蜂養殖
村民每月有工資年底能分紅
三義鄉弘升村六組山坡上,90個蜂箱整齊排列。54歲的貧困戶龔正文正挨個檢查著蜂箱:“天冷了,蜂子沒地方采蜜了,要看下每個箱子里的蜂糖夠不夠蜂子過冬。”
在“產業村長”王子高的幫助下,弘升村成立了彭水縣宏升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村里發展了690群中蜂,分布在村里7個集中養殖點上。
弘升村黨支部書記劉明華介紹,為了照看這690群中蜂,村里聘請了龔正文等7人為管護員,其中有4人為貧困戶,每人每個月工資為1500元。
與蓮花村將產業扶貧資金折股量化給村集體和村民不同,王子高的重慶子高中蜂養殖有限公司承包了弘升村7個點的690群中蜂。
“每年每個點給村里150斤蜂糖,按100元一斤算就是1.5萬元,靠這7個點,村里就能收入10.5萬元。”王子高介紹,除此之外,7個管護員每年的工資也由自己支付。
不僅在弘升村,王子高在被聘為“產業村長”的當年,就在三義鄉蓮花、龍洋、弘升等村帶動村民發展中蜂1800多群,年產蜂蜜兩萬多斤,338戶貧困戶受益。王子高說,目前三義鄉年產蜂蜜超2萬斤,產值200多萬元,“按照利益聯結機制,貧困戶可以分50%,那么338戶就可以分到100多萬元,平均每戶有兩三千元。”
而在弘升村,村集體收入的約55%將分紅給112戶入股村民,其中貧困戶有72戶。
1月27日,彭水三義鄉弘升村,54歲的貧困戶龔正文(左一)正在檢查蜂箱。重慶日報圖
“每個月有工資,年底還能分紅,日子是越過越好了。”生活日益改善,也讓龔正文在管護好中蜂養殖點的同時,想為村里做點事情,“我就去認領了個‘池長’來當,為大家管好水。”
地處喀斯特地貌區的弘升村自古缺水,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2020年7月,鄉里投資71萬元,從三義鄉龍陽村1000多米高的大白巖崖壁上引來了溶洞水,解決了弘升村四、五、六組112戶、264人的用水問題。
為了管好用好供水設施,村里施行“池長制”,每個“池長”管護一口蓄水池,負責蓄水池的雜物清理、設施設備維護等工作。
“當‘池長’沒得一分錢收入,但能給大家做點事情我就高興。”盡管自己管護的蓄水池容積僅為50立方米,但龔正文依然一絲不茍。
免費供苗保底回收
辣椒種植帶來紅火生活
午后,陽光透過天窗,灑落在重慶彭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位于三義鄉小壩村的辣椒加工廠房里。這里紅色的辣椒堆積如山,一如村民紅火的生活。
辣椒堆里,張春花正和幾名村民一起分揀著辣椒。
從事辣椒生產和初加工15年,張春花在彭水朗溪鄉、龍塘鄉、普子鎮、鹿角鎮、太原鎮等15個鄉鎮發展辣椒種植基地上萬畝,覆蓋種植戶5000多戶,實現每戶增收兩萬多元。
2019年,作為三義鄉媳婦的張春花接到了三義鄉黨委政府的邀請,聘請她為小壩村“產業村長”,請她回鄉發展產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嫁到三義,我就是三義人,為家鄉做點事是應該的。”當年,張春花就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在三義鄉帶動村民種植辣椒和高淀粉紅薯1200余畝,“辣椒和紅薯苗子都免費提供,并提供技術培訓、專用肥,與村民簽訂保底價格回收。”
為了解決辣椒保鮮問題,張春花又在三義鄉小壩村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辣椒加工廠房,購買了6臺半自動烘干設備。
在張春花幫助下,小壩村一組貧困戶李紹泉2019年種了6畝辣椒,收入4萬余元。2020年,嘗到甜頭的李紹泉種植了10畝辣椒,雖然因為天氣原因受災,但依然收入近4萬元。
小壩村一組貧困戶蔡勝余,則在張春花的辣椒加工廠里務工,“當炊事員,還幫著篩選辣椒,每個月收入2200到2500塊錢,安逸得很。”
“只要眼睛能看得清,都可以來這里分揀辣椒;只要能走動,就可以來給辣椒打包。”張春花介紹,辣椒加工廠用工一般采取計件算工資,能做多少就發多少工資,并優先聘請貧困戶,每人每天收入至少80元。
2020年,張春花的辣椒加工廠加工鮮椒680余噸,出廠干椒170余噸,產值近600萬元,僅用工支出一項就超過18萬元。
“鄉村扶貧離不開有思路、有闖勁的產業‘領頭羊’。近些年,縣里給政策給扶持,聘請了許多‘產業村長’。”彭水縣委書記錢建超介紹,從三義鄉起步的“產業村長”制,如今已在彭水全縣進行推廣,許多像張春花這樣的“產業村長”扎根農村,正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